#劉潤老師說 : 我們會把金錢分門別類的存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裡面,他們並不是統一存放的。比如說,生活必要的開支帳戶、家庭建設和個人發展帳戶、情感聯繫帳戶、休閒享樂帳戶等等。雖然這些帳戶都是在一個大帳戶之下,但其實各個子帳戶都是獨立存在的。
—— 本文閱讀時間約 2- 3 分鐘 ——
讓我們來舉個例子,假設聽五月天演唱會,丟了2000元,你還會去嗎?
當你掉的是裡面存有2000元的悠遊卡時,大部分人會選擇照常前往觀看演唱會;當丟失的是用來買演唱會門票的2000元時,大多數人選擇就不去看了。
你不覺得很有趣嗎? 明明都是丟了2000元,但是卻有不同的結果,也就是代表著音樂會與悠遊卡的2000元分別代表著我們生活中不同的[心理帳戶]。悠遊卡的那個錢,屬於生活必須的開支帳戶;而音樂會門票的錢屬於生活享樂的開支帳戶。當悠遊卡的錢弄丟了你會覺得跟音樂會沒什麼關係阿;但是當用來買音樂會2000元的鈔票不見了,你會覺得我已經在享樂休閒的帳戶裡面消費了2000元,我再花這個錢,就意味著消費了兩次,所以有的人這時候就會選擇不去了,絕大多數人都會受到這個心理帳戶的影響,他們並不是用等值的觀念,去面對不同的心理概念。
#那我們該如何將這觀念套用到商業裡面呢?
以昂貴漂亮水果為例,如果要自己購買常常會覺得捨不得,因為每個人每月的生活開支帳戶都是固定的,但是如果主打送禮呢?消費者就容易將這東西放到 [情感維繫的帳戶] 中,比起生活開支帳戶,他們會更捨得去消費!
所以說在商業操作上,我們要努力的去改變消費者對於商品的認知,讓他從不願意花錢的心理帳戶,轉移到願意為此付費的心理帳戶裡面。這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曾經很小器的客戶,突然之間就大方了起來;消費者其實並不是真的小氣,而是我們這些商品如何在消費者心裡進行定義。
原文發佈於劉潤老師五分鐘商學院,歡迎一同入坑